經歷4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已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突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約束,實現主要依靠資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長向主要依靠效率提升的集約型增長轉變,在這一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面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動能減弱的挑戰,我們更加需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緊依靠創新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在2024年的實踐中,正是新質生產力的穩步發展,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使我國經濟增長的動能更加充沛、基礎更加夯實。
當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中還面臨一系列困難與挑戰,打破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瓶頸”,要依靠科技創新,路徑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加快布局突出前瞻性、戰略性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項目,引導多元主體和多方資源向基礎前沿領域聚集,實現更多從“0”到“1”、從“1”到“N”的突破,搶占重要競爭領域的發展制高點。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的一個系統安排,就是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科技成果蘊含的巨大價值,只有落到產業上,才能激發出現實生產力。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再到未來產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成為顯著特征。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就要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加快運用先進技術、前沿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使傳統產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實現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培育發展的共贏,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
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是貫穿其中的科學方法論。不同地區發展階段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產業水平不同、優勢短板各異,必須實事求是,因時因勢各展所長。傳統產業集聚的地區,要利用技術進步,在轉型升級中轉出新活力;人力資源豐富、科研實力雄厚、產業體系完備的地區,則要利用發展基礎,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對地方政府而言,落腳到實踐中,就是看準了務必抓緊干,善用自身比較優勢,進行差異化產業布局和招商引資,用好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構建良性競爭生態,讓扎扎實實推動高質量發展、踏踏實實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主旋律。
新舊動能的平穩接續轉換是一個過程,面對壓力與挑戰,戰略定力、長遠眼光、治理智慧依然是關鍵因素。而這,始終考驗著各級領導干部的能力與擔當。(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張懿)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